近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涉足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日前批复厦门市利用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发起设立两只创投基金,并下达中央参股资金使用计划1亿元。其中,厦门京道联萃天泽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4.24亿元,主要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厦门赛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基金总规模2.53亿元,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产业。
广东东莞则有望掀起新一轮PE热潮。东莞将设立“产业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改变以往直接补贴的方式,而是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向企业投资,通过市场机制起到杠杆放大作用。据悉,东莞正在与2家基金公司洽谈,一家与深圳市某基金公司合作的总规模5亿元,首期基金规模1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另一家与广州某基金公司合作的首期20亿元引导基金,预计两只基金三季度正式成立。基金将重点投向高端新型电子新型、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物联网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
事实上,近七年来,全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已开始“试水”引导基金。据投中集团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今,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成立引导基金89只,总规模超过450亿元(以基金首期出资规模为准),参股子基金超过200只。
2006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最早提出引导基金概念:“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随后,在该政策指引下,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上海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相继成立,成为国内引导基金运作的先行者。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联合颁发《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定义引导基金为:“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
据投中集团统计,在国内引导基金当中,2009年成立的北京股权投资发展基金规模最大,达50亿元,2011年成立的杭州市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达40亿元,2010年成立的上海市创投引导基金规模达30亿元。多数引导基金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下,其中首期出资额在2亿元以下的引导基金超过25只。
引导基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吸引社会资本在当地成立VC/PE,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此,地方政府一般都会配套不少优惠政策。以东莞为例,为让股权投资基金落户东莞,东莞开出了很多有利条件。
首先,《东莞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根据基金注册资本的规模或合伙企业当年实际募集资金的规模,将给予其一次性落户奖励,最高1500万元。为了鼓励PE(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东莞企业,文件规定投资于东莞的企业或项目,按其退出投资后形成地方财力的30%给予一次性奖励,单笔最高300万元,同时也可享受最高500万元的购房补贴和最高100万元的租房补贴。同时,市外金融机构来莞设立分支机构可获得一次性50万-500万元不等的奖励;市内金融机构到市外设立分支机构可获50万-200万元不等的奖励。此外,驻莞金融机构在东莞市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自建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将给予每平方米250元补贴。自建房补贴面积不超过8万平方米,购买办公用房补贴面积不得超过4万平方米。
从地区分布来看,浙江省设立引导基金数量最多,包括县区级引导基金在内共有21只,其次是江苏省,共设立引导基金13只,上述两省均是民间资本比较活跃的区域,可以看出,当地资本活跃度也是设立引导基金的重要基础。北京、上海、广东作为我国VC/PE投资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政府部门也积极担当引导角色,三地已披露设立引导基金数量分别为6只、6只和5只。
目前,除港澳台之外的32个行政区中,有24个省(市、自治区)已设立引导基金,既有省级引导基金,也有由地市或县区级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除此之外,河南、福建、江西、海南、甘肃、西藏、宁夏、新疆等8个区域尚未有政府引导基金披露。
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表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引导基金致力于推动地方创投行业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但随着VC/PE市场的成熟,在政府引导逐步让位于市场配置的趋势下,引导基金在中国VC/PE市场中如何定位成为难题。借鉴目前部分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转型为承担一定政府引导职能的市场化FOFs,将成为政府引导基金转型的最佳选择。